晶澳太阳能2017年在印度发货量超1GW
这些企业的行为不仅对整个中国的光伏产业有害,甚至对全球的光伏产业都有害。
上述不愿具名的光伏企业高层称,目前光伏发电千瓦投资在1.8万~2万元之间,相对应的上网电价为1.3~1.5元。六九硅业是英利旗下主要生产硅料的子公司。
能否实现?事实上,早在2008年,英利便在敦煌10兆瓦光伏特许权招标项目中提出0.69元的超低价。熟悉英利的人士称,在光伏领域,英利的组件价格一般都卖得比同行更低,因为它们拥有自己的硅料,成本更低。只有发电成本低于1元,企业才会有可能形成盈利空间,其积极性便会提高。英利是全球最大的垂直一体化光伏发电产品制造商之一。2010年8月份,英利宣布,旗下子公司六九硅业正式投产。
英利集团董事长苗连生曾称,即便是这个价钱,英利仍然有利可图。在国内,硅料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因此,韩国厂商现阶段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确实是避开了中国厂商的围追堵截,但能否真正在全球市场取胜还有待时间验证。
首先,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多晶硅之殇还将持续存在下去之时,韩国企业若能强势崛起,这对于打破传统七大厂商的垄断地位,分散中国光伏厂商在原材料进口方面对于欧美少数地区的严重依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经过上述分析,如果现在就给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下定论,称之为韩流来袭恐怕并不恰当。2010年韩国Kospi 200指数排名第三的韩华化学4月初则表示,公司计划斥资1.04万亿韩元(即9.55亿美元)用于建造一座多晶硅工厂,从而实现五年内销售量翻番的目标。随后不久,另一家韩国企业熊津集团则表示,该集团计划斥资8000亿韩元(折合美元为7.34亿),希望到2013年能推动多晶硅的产量增至17,000吨。
其次,更多竞争者的涌入,势必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也必然会迫使各大企业纷纷在成本控制方面再下功夫,而这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成本下降的最关键点。不过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并非是中国企业,而是以挪威REC、德国Wacker、美国Hemlock为代表的传统七大厂商。
或许是受到韩国OCI快速扩张的带动,之后便有了三星精密化学、韩华化学、熊津集团等其他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快速布局。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如果说2008年前韩国厂商涉足多晶硅领域还称得上凤毛麟角,那么随着金融危机中欧美多晶硅巨头的扩张步伐不得已而放缓,韩国厂商便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迅速上位。而在这其中韩国OCI的扩张步伐尤为迅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一两年来太阳能光伏这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认为,从现阶段来看,虽然中国多晶硅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全球多晶硅市场的话语掌控权还很远,因此,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投资短时间内不会被中国企业压制确实是事实。客观来讲,欧洲区域仍然是终端市场的重心所在,但新兴市场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确是不争的事实。2011年2月韩国三星集团宣布将通过分公司三星精密化学与美国MEMC公司合作在蔚山建立规模达1万吨的多晶硅工厂其次,更多竞争者的涌入,势必会带来更激烈的竞争,也必然会迫使各大企业纷纷在成本控制方面再下功夫,而这也是整个光伏产业链成本下降的最关键点。
而在新兴市场中,除了以往经常看到的北美、东亚等区域之外,东南亚、南美甚至非洲等地也日渐成为一股更新锐的力量。而在这其中韩国OCI的扩张步伐尤为迅速。
不过,正如终端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一样,制造环节也逐步呈现出了遍地开花的趋势,韩国几大厂商近来在多晶硅环节的快速布局尤其引人关注,甚至说全球多晶硅产业韩流来袭也不为过。而对于这一点有韩国媒体分析,韩国企业倾向于多晶硅投资是有原因的。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终端市场的容量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光伏产品的巨大需求,而这也是以中国企业为代表的光伏制造厂商疯狂扩张产能的最直接原因。或许是受到韩国OCI快速扩张的带动,之后便有了三星精密化学、韩华化学、熊津集团等其他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快速布局。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如果说2008年前韩国厂商涉足多晶硅领域还称得上凤毛麟角,那么随着金融危机中欧美多晶硅巨头的扩张步伐不得已而放缓,韩国厂商便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迅速上位。2011年2月韩国三星集团宣布将通过分公司三星精密化学与美国MEMC公司合作在蔚山建立规模达1万吨的多晶硅工厂。这一点,或许恰似2005年左右无锡尚德在全球光伏制造环节的异军突起之势,但中国光伏产业真正在全球市场立足,应该是两三年之后的事情。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指出,经过上述分析,如果现在就给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下定论,称之为韩流来袭恐怕并不恰当。
因此,韩国厂商现阶段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确实是避开了中国厂商的围追堵截,但能否真正在全球市场取胜还有待时间验证。据公开资料显示,继全球三大多晶硅厂商之一韩国OCI宣布2012年将其多晶硅产能提升至6.2万吨之后,其他韩国企业也是蜂拥而至。
随后不久,另一家韩国企业熊津集团则表示,该集团计划斥资8000亿韩元(折合美元为7.34亿),希望到2013年能推动多晶硅的产量增至17,000吨。首先,在中国光伏产业的多晶硅之殇还将持续存在下去之时,韩国企业若能强势崛起,这对于打破传统七大厂商的垄断地位,分散中国光伏厂商在原材料进口方面对于欧美少数地区的严重依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客观来讲,欧洲区域仍然是终端市场的重心所在,但新兴市场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确是不争的事实。反过来看,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对于中国光伏厂商来讲,还会有多方面的利好。
2010年韩国Kospi 200指数排名第三的韩华化学4月初则表示,公司计划斥资1.04万亿韩元(即9.55亿美元)用于建造一座多晶硅工厂,从而实现五年内销售量翻番的目标。不过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韩国企业大规模进入多晶硅领域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并非是中国企业,而是以挪威REC、德国Wacker、美国Hemlock为代表的传统七大厂商。OFweek太阳能光伏网高级分析师Siro认为,从现阶段来看,虽然中国多晶硅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全球多晶硅市场的话语掌控权还很远,因此,韩国企业在多晶硅领域的投资短时间内不会被中国企业压制确实是事实。韩国OCI确实已经在全球多晶硅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但这并不代表韩国多晶硅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立足。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近一两年来太阳能光伏这种新兴的能源利用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因为这个领域不会被中国压制,可以取胜。
在2009年7月1期工厂完工并拥有6500公吨产能之后,韩国OCI的扩张步伐并没有停止,其宣布自2010年6月开始对公司位于韩国全罗北道群山市(Gunsan, Jeollabukdo, Korea)的工厂进行增产扩建,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实现3.2万公吨年产量,总成本将达2200亿韩元(约12.76亿人民币),直至2010年底韩国OCI再次宣布2012年将其多晶硅产能提升至6.2万吨其中,中环股份更以净利润增长1100%至1150%的预判引领光伏板块。
虽然同属光伏概念股,但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环节不同,影响企业业绩的因素也就不能一概而论。期内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95亿元,同比增长129.8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68.65万元,同比增长1889.59%;基本每股收益0.64元,同比增长2033.33%.精功科技表示,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太阳能光伏装备市场销售迅速增长所致。
据统计,根据光伏板块各股于2011年一季报中发布的中报期业绩预测,18家光伏股的平均业绩增幅高达134%.另外,国内光伏设备龙头企业精功科技4月28日晚发布的一季报也再度报喜。眼下正值5月初,对于不少光伏上市企业来讲应该来到了一个节点。高级分析师Siro认为,企业业绩出现冰火两重天这一现象,除了以上所提到的本身经营能力、在产业链中所处不同环节等因素外,当然也与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领跌中概太阳能板块的是硅片巨头赛维LDK,其目前的跌幅高达6.39%.另一家硅片巨头昱辉阳光,目前下跌4.57%,位列板块内跌幅第二。
18家个股中,除华东科技和利达光电分别对中报业绩做出了继亏(却也同比增长18.25%至45.5%)和略减的判断外,其余均为捷报。以此为依据,不乏有为目前的光伏产业唱高调的声音,但这是否足以证明产业的真实现状呢?答案不言而喻。
新预期2011年一季度硅片出货量625至635兆瓦,组件出货量109至114兆瓦,内部硅料产量2450至2470吨,内部电池产量44至46兆瓦,毛利30.0%至31.0%.而公司之前对第一季度的预计为,硅片出货量610至660兆瓦,组件出货量120至140兆瓦,内部硅料产量2300至2400吨,内部电池产量45至50兆瓦,毛利27.0%至29.0%.受此影响,美股中中国概念股太阳能板块该日出现全线下跌。正如赛维LDK给出的解释一样,一季度不少企业经营状况欠佳,一大原因就是欧洲主要国家光伏政策的摇摆不定,以及由此导致的全球光伏终端市场前景的极度不明朗所致。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多数太阳能光伏概念企业的一季度业绩并没有发布,但从以上数据来看,一季度相关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冰火两重天局面似已成定局。披露显示,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期间,公司签订多个销售项目合同,合同总金额逾14亿元。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